2018年车联网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跨界合作和服务创新将日益显著发表时间:2018-07-19 15:08 车联网产业角色丰富,面临机遇与挑战 车联网产业链条长,产业角色丰富,跨越服务业与制造业两大领域,服务业、制造业相互渗透,跨界融合特征突出。“云”、“管”、“端”三个层面构成车联网产业链角色,“云”层面以服务业产业角色为主,包括软件和数据提供商、公共服务和行业服务提供商等;“管”层面,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角色比较均衡,主要包括设备提供商、通信服务商等;“端”层面以制造业产业角色为主,包括整车厂商、汽车电子系统提供商、元器件提供商、车内软件提供商等。 车联网产业创新日趋活跃,处于爆发前的战略机遇期,国内外纷纷布局争夺产业发展制高点。车联网产业即将进入发展快车道,产业活跃度越来越高,潜力巨大。我国在车联网服务、联网通信方面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与国际保持同步,部分创新业务走在世界前列,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行业政策不断出台。2017年12月29日,工信部、国家标准委就联合出台了《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该建设指南的出台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指明了方向,推动整个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指南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立能够支撑辅助驾驶及低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到2025年,系统形成能够支撑高级别自动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 为加快推进我国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2018年1月5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研究起草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开始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战略征求意见稿显示,到2020年智能汽车新车占比达到50%。战略指出,到2020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路网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信息安全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智能汽车新车占比达到50%,中高级别智能汽车实现市场化应用,重点区域示范运行取得成效。 智能道路交通系统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大城市、高速公路的车用无线通信网络(LTE-V2X)覆盖率达到90%,北斗高精度时空服务实现全覆盖。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路网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信息安全体系全面形成。新车基本实现智能化,高级别智能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到203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享誉全球,率先建成智能汽车强国,全民共享“安全、高效、绿色、文明”的智能汽车社会。 行业发展的消费者基础好。目前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全球第一,而车联网行业处于成长阶段,潜在的市场规模巨大。同时,中国的网民数量也位居全球第一,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中国消费者已经形成了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习惯。同时,中国消费者对汽车尤其是网联及智能服务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中国消费者对汽车联网导航、信息娱乐服务、驾驶支持系统的使用和需求程度明显高于平均水平,巨大的消费群体和强烈的使用需求为我国车联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机遇。 车联网技术创新应用。目前,在车联网技术应用市场,出现了一些我国自主研发的,较为创新的车联网技术应用。如安全和节能技术应用、智能救护车应用、客车公共服务平台应用、辅助驾驶系统等等。 ——挑战 目前,车联网发展的挑战主要体现在:行业技术标准不统一、成本费用高,商业模式尚不成熟、大多数企业难以实现盈利,国内车联网行业核心技术缺失、企业经验积累不足,以及汽车信息安全隐患凸显等方面。 智能网联汽车将成为主流产品,跨界合作和服务创新日益显著 以传感技术、信息处理、通信技术、智能控制为核心,道路、汽车协调系统和高度自动化驾驶已成为现阶段各国发展的重点,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我国的基础技术、研发水平、相关产业链基础在智能车辆领域还很薄弱,还处于驾驶辅助阶段,未来将逐步过渡到部分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 车联网与大数据云计算相融合。车联网可以收集车辆信息、车辆位置信息、驾驶员信息、天气状况、交通状况等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获得深刻的洞察力,如了解驾驶员的驾驶习惯和出行方式、车辆故障识别与预警、商用车辆的部署和运输成本的降低等。车辆联网移动云服务也将得到广泛应用。 跨界合作和服务创新日益显著。随着生态系统的改善,车联网将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服务,并渗透到O2O和后汽车市场,跨境合作和服务创新日益突出。例如,在保险业中,通过车联网技术,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和制定风险定价,更好地匹配保费和实际风险,并根据驾驶行为和里程,提供个性化的汽车保险费率。 广州中胜物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1月(以下简称中胜物联),现位于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科学城科珠路232号益民科技园之中,主要从事涵盖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北斗卫星联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通讯技术(GSM/GPRS/3G/CDMA/WIFI/RFID)等五大空间信息技术的硬件和软件的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中胜物联目前主要为客户提供OBD解决方案,OBD硬件和软件等,拥有独立研发、产品设计、批量生产、市场销售以及售后维护的整套流程。 发明专利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十几项、软件著作权、软件登记证几十项,于2005年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获得广东省 “高新技术企业”的权威认证。 |